李调元解释道:“其实苏学士请黄山谷写字刻碑于此,正是为了联对,这叫意对。这下联其实是:一块碑,一行字,一句成联一句虚。”
众人听后,觉得无可非议,连声赞叹。
其实类似的例子还有,李调元在杭州时,江南文人颇为小视蜀中士子,于是摆下文会,在文会上大杀四方,让杭州的一众文人心服口服,之后才夸下海口:“我蜀中即便是牧牛童子,都善于吟诗作对!”
有一杭州秀才不信,要入川探个究竟。他在行往巴蜀途中,遇上一个四川的牧童,问之:“小童,你识对否?”
牧童以为是“对歌”,便点头示意能对。
于是才子一指半山高塔:“铁塔巍巍,七层八面四方。你来对一下?”
牧童不知咋对,便骑着牛过了河,然后向其招了招手而去!
才子后来找到李调元,细说所见,质问于他。李当即回答:“小子,人家牧哥早与你对好了呀!”
才子惊问:“咋个对的?”
李调元说道:“你出:‘铁塔巍巍,七层八面四方’,人家对的:‘绿水摇摇,五指三长两短’呀!”
从此,江南文人再也不敢小视四川人了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