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2章“跋扈”的威武大将军

        “善!大善!”一位须发皆白的老翰林激动地出列,对着朱元璋(实则是对天幕方向)深深一揖,声音带着由衷的感慨和一丝后怕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陛下(指天幕中的正德)此举,实乃社稷之福,苍生之幸也!有了正统十四年那血泪铸就的惨痛教训,想必满朝衮衮诸公,定会以史为鉴,拼死力谏!绝不让九五之尊再履险地!若还有人敢蛊惑圣心,怂恿天子亲征,那真是……真是愧食君禄,尸位素餐,其心可诛了!”

        他这番引经据典、掷地有声的话,立刻引来周围文臣一片压低声音的附和与赞同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是啊是啊,天子坐镇中枢,运筹帷幄方是正道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大将出征,胜败乃兵家常事,无伤国本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看来这正德朝,朝堂还算清明,知错能改,善莫大焉!”

        一时间,奉天殿内弥漫着一种近乎“欢快”的庆幸气氛。那“总督军务、威武大将军、总兵官、镇国公”的滔天权柄所带来的恐惧,瞬间被“原来只是去打北边蛮子”的“合理”解释冲淡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只要这权力不是用来篡位,而是用来对付外敌,那……似乎也不是不能接受?甚至,在对比了那位被俘的英宗之后,这位懂得“放权”给大将的正德皇帝,形象似乎还高大了一点?

        朱元璋紧绷的神经也随着臣子们的议论和天幕展示的“合理”理由而略略松弛。他紧抿的嘴角微微松动,敲击龙椅扶手的手指也放缓了节奏。

        虽然心头那丝因“镇”字封号带来的、如同跗骨之蛆般的不安和疑虑仍未完全散去(这封号实在太过僭越),但至少眼前这“权臣篡位”的灭顶危机,似乎被天幕的后续解释暂时化解了。他刚想顺着这“释然”的气氛,说几句诸如“还算识大体”之类的话,将此事揭过。

        然而,就在这君臣“共识”达成、气氛趋于缓和之际,天幕的画面却毫无征兆地再次切换!仿佛一只无形的手,猛地扼住了刚刚放松的咽喉,将所有人的目光和心神,再次狠狠拽了过去!

        天幕的画面将镜头拉近,聚焦到了“镇国公朱寿”接旨的现场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