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因为没人在乎它们的价值。“周明踢开一块石子,“我奶奶编了一辈子筐,还不如我在城里送一个月外卖赚得多。”
柳青看着车后座那些精美的柳编作品,突然明白了爷爷的坚持。这些不只是商品,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,一辈子的心血。
第二天周明要学手艺,柳青一个人继续打听寻找。
“早些年都卖不动了,现在就自家用用。”
赵家庄的老支书点一支烟说,“你要是有样品,什么样的都可以编,有特殊要求的地方你指导一下,只要价钱合适,大伙儿肯定乐意。”
柳青仔细检查了各家的手艺。虽然产品粗糙,但基本功扎实,只要稍加培训,完全能达到她的质量要求。她留下样品,让他们先编十个。验收合格就可以继续合作。
根据赵支书指点,柳青在十公里外的李家庄,找到了还在编筐卖的赵老汉;
在更远的王集镇,有三位老太太会用传统方法编席子。
最令人惊喜的是,在白沙湾,他们发现了一户姓马的人家,祖传的柳编灯笼堪称艺术品。
“太神奇了...”柳青抚摸着马家送的迷你灯笼,爱不释手,“这种立体编织我从没见过。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