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柳青带领下,秦浩参观了工坊的每一个环节。他问题很多,也很专业:“这批柳条的树龄大概是多少?”
“古法药方浸泡的具体时间温度和浓度能量化吗?”
“流光柳丝的劈丝成功率和平均工时是多少?”
“每位工匠的日产量和良品率有数据统计吗?”
他的问题让柳青倍感压力,有些数据工坊确实没有精确统计过,全靠手感和经验把握。
参观到李阿婆的“六角叠丝”演示区时,秦浩停留了很久。
他看得极其专注,甚至在征得同意后拿出手机拍摄特写。
“不可思议的技艺。”他由衷赞叹,“这种结构的稳定性和美感,机器很难实现。但如果能通过3D扫描和力学分析,找到最优的参数区间,是否有可能部分实现标准化生产,提高效率呢?”
一直沉默跟在后面的爷爷突然开口,声音冷硬:
“参数?柳条不是钢铁,每一根都有自己的性子。今天湿度大,它软一分;明天干燥,它脆一分。机器读得懂这个吗?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