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站起来,拍了拍身上的土,目光锐利地扫着街道。

        不再找那些摸不着的“工程师”,而是朝着记忆里的另一个方向走——镇上的废品收购站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不是去卖东西,现在啥都没有。是去“摸底”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在废品收购站对面的角落蹲下来,像尊石雕,默默看了快一个小时。看着不同的人送来各种废品,听着收购员懒洋洋地报价格:

        “废铁三分一斤!”“黄铜五毛一斤!”“废报纸四分一斤!”“破胶鞋?不要!”“烂塑料?两分一斤!”

        他看得特别仔细,脑子像台精密的计算机,记着各种废品的收购价、要啥品相、哪些更值钱。

        同时也在看那些来卖废品的人,大多是附近的居民和农民,零零散散的,卖的量都不大。

        一个念头在他脑子里成型:零散收货,效率太低,赚得也少,还容易被赵海发现。要想三天凑够二十块,得收更多的货,或者……找更值钱的“货”!

        那本旧书的价值在信息,没法快速换钱。那有没有啥废品,看着普通,实际价值被低估,或者容易淘到“宝”?

        他的目光又投向收购站里堆得像山一样的废纸、废铜烂铁……

        突然,他注意到个细节:收购员对铜制品特别在意,分了黄铜、紫铜,价格比废铁高一大截!而且有些看着破的旧电器里,往往有铜线圈!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