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章池塘边的柳树下

        1981年7月,经过一年的紧锣密鼓地备战,在最终升高中的背水一战中,我像一匹黑马,在人群中脱颖而出。“乾坤未定,你我皆黑马”,这一战后,我还算比较顺利地升入S县高级中学。

        得到这个消息后,我喜极而泣,这么多日日夜夜的努力,只为换来这一纸升学通知。虽说这个高中通知书看似一纸空文,但意义不可小觑。能进入这高中的“金銮殿”,也就意味着在同龄人中鹤立鸡群,捷足先登了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笨鸟先飞早入林,笨人勤学早成材”。重要的是我用事实证明,即使像我这样的笨小子,只要是通过自己不懈地努力,完全可以笑傲江湖。与那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,在知识海洋里遨游的大侠们放手一搏,或许自己的命运密码由自己打开呢。

        当时我县有三所高中,即S县高中、黄中关高级中学和文市高级中学,所有生源除重点班外,均按地域录取。由于我所在的乡是县城所在地,即红乡,多年后合并到了W镇。所以,虽然我没有达到重点班的分数线,不能录取到重点班A、B班,但还能在S县高中就读,确实有一种久违的自豪感呢。

        当时在县城高中读书,自我感觉爆棚。县城是全县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所在地,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而县城的高中师资力量雄厚,集全县教师之精华,各类科任老师高手云集,各藏神器,确不可小觑,真乃藏龙卧虎之地。

        所在的班级老师基本是正牌的全日制大学毕业,他们各藏绝技出手不凡,教学经验极为丰富。多年来考出了若干的“王炸”,诸多的科研大咖、教育界精英、厅级、处级干部皆出自这所“黄中埔军校”。

        每每到了大中专录取季,门口张贴公布的大红喜报,引来无数师生的注目和赞叹。这个三尺之墙似一个点将台,也似一个打擂台,让当年多少英武小战士,在高考的战场上英姿飒爽一战成名,引以为傲。

        我被分配到y班,班主任是海老师。海老师个子不高,仪表庄重、整洁,头发喜打头油,看起来挺光鲜的,让人感觉他是一个非常严肃而又认真、负责的老师。他爱穿皮鞋,总喜欢在皮鞋底加一块铁片之类的,走起路来老远就听到是他老先生来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我们这一届有四个班,A至D班四个班,其中A、B班是重点班,C、D班自然是普通班。顾名思义这重点班就是重点培养,用超常规的教学方法,期望通过魔鬼训练、高强度的题海战术、高超的教学技巧,希望在短时间内能打造一支教学加强版的“加里森敢死队”。

        至于C、D班则听天由命吧,能考几个算几个,大专、中专甚至是中师也不错了。事实上,这种分班有它的先进性一面。强者与强者在一起,他们能开足马力,相互暗中过招,能更大化地激发他们各自的潜能。在这种竞争更为激烈,优胜劣汰、适才生存的环境中,更能把他们的隐藏的潜在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