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老丈,您手里有多少银子?”黄玉卿的声音很轻,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。她看着老汉手里的布包,那布包磨得发亮,显然是用了很多年,里面的银子,恐怕是老汉攒了半辈子的积蓄。
老汉愣了愣,把布包往怀里紧了紧,小声说:“俺……俺有三两银子,是卖了十只羊攒的,想兑成宝钞,给俺孙子买些药材——俺孙子咳嗽了半个月,听说城里的药铺收宝钞,俺才来的。”
黄玉卿心里一软。她早就让人跟城里的药铺、粮铺打过招呼,宝钞可以直接当银子用,就是为了方便这些偏远牧区的百姓。她接过老汉的布包,打开一看,里面果然是三两碎银,还有几块带着牙印的银角子——那是牧民们验银子的法子,软的才是真银。
“刘账房,给老丈兑三两宝钞。”黄玉卿把布包递给旁边的刘账房,又对老汉说,“老丈,您跟我来,我让您看看,这宝钞能不能兑出银子,能不能买到药材。”
老汉愣了愣,跟着黄玉卿走进钱庄。其他人见将军和夫人都出面了,也都好奇地跟了进去。钱庄大堂里摆着几张长桌,桌上铺着红布,放着几叠宝钞,旁边还摆着放大镜——那是黄玉卿让工匠做的,专门用来给百姓看宝钞上的暗纹。
刘账房手脚麻利地称了银子,又拿出三张一贯的宝钞,在上面盖了个小印,递给老汉:“老丈,这是三两宝钞,您拿着,要是想兑银子,随时来,要是想买药,直接去街对面的回春堂,他们收。”
老汉接过宝钞,手指摸了摸上面的纹路,又对着光看了看,忽然指着上面的细闪说:“这……这上面有星星?”
“那是银丝草,只有咱们朔北的宝钞才有。”黄玉卿拿过一个放大镜递给老汉,“您用这个看看,上面还有‘朔北’两个小字,旁人仿不来的。”
老汉接过放大镜,凑到宝钞上一看,果然看到角落里有极小的“朔北”二字,还有玉印上的云纹,比针脚还细。他心里的石头顿时落了一半,却还是有点不放心:“那……俺现在去买药,真能管用?”
“当然管用。”黄玉卿笑着,亲自领着老汉往街对面的回春堂走。萧劲衍跟在后面,看着她的背影,眼里满是暖意——她总是这样,不管做什么事,都想着百姓,哪怕是发行宝钞,也先考虑他们是不是方便,是不是放心。
回春堂的掌柜早就等着了,见黄玉卿领着老汉来,连忙迎了出来。老汉掏出宝钞,想买一包治咳嗽的药材,掌柜接过宝钞看了看,立刻给包了药,还找了他两百文的铜钱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