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话音落下的瞬间,模型内部,无数道模拟的能量光流,如奔腾的金色江河,在那些复杂的管线中瞬息流转,没有一丝一毫的溢散。
那种极致的能量利用效率,让评委席上所有从事材料学和能源学的专家,都不由自主地向前探出了身体,眼神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渴望。
“第二,是我们大学自主研发的、基于新式算法的‘河图’多维战场推演系统。”
林晓灵的声音继续响起。
这一次,全息模型的外围,浮现出了成千上万个代表着不同威胁目标的红色数据点,以及一个代表着整个蓝星的、被无数轨道线包裹的巨大模型。
“‘河图’系统,能够实时接入全球范围内的所有公开数据源,并结合我们内部的数据库,进行每秒超过百亿亿次的战场态势推演……”
她一边说,一边调出了一系列更为复杂、充满了海量数据流的底层设计图。那些闪烁着幽蓝色光芒的代码瀑布,和如同星图般深邃的逻辑架构图,开始围绕着主模型高速旋转。
林晓灵开始详细阐述其中几个关键的技术节点。
从“量子纠缠通信的加密信道搭建”,到“基于强人工智能的威胁等级自主判断”,再到“模块化武器平台的毫秒级热切换”。
她的讲述清晰、流畅,每一个技术名词都精准无比。那份超越了年龄的自信与严谨,让整个会场陷入了一种诡异的知识朝圣氛围之中。
评委席上的专家们听得如痴如醉,他们时而紧皱眉头,时而恍然大悟,时而激动地在自己的终端上飞速记录着什么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