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如烟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,只见一群河马,正懒洋洋地泡在水里,只露出圆滚滚的后背和一对小小的耳朵。它们不时地张开巨大的嘴巴,打着哈欠,发出沉闷的吼声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哇!是河马!野生的河马!”她激动地小声说。

        船继续前行,他们还看到了在岸边晒太阳的尼罗鳄,那冷酷的眼神,让人不寒而栗。

        下午,船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旁靠了岸。船夫介绍说,这是他的家乡。村民们对他们的到来,报以好奇而友善的目光。孩子们光着脚丫,追逐着一只用塑料袋做成的足球,笑声清脆。女人们则坐在巨大的猴面包树下,一边聊天,一边编织着草席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们没有去打扰村民的生活,只是在陆沉的带领下,去村子里唯一的小学,将他们提前准备好的文具和糖果,交给了学校的老师。老师是一位年轻的本地人,他用真诚的语言,表达了对他们的感谢。孩子们拿到礼物后,脸上露出了羞涩而又灿烂的笑容。

        离开村庄时,柳如烟的心中,充满了复杂而又温暖的情绪。她看到了非洲的贫穷与落后,但更看到了这里人民的乐观、淳朴和强大的生命力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我忽然觉得,我们之前的旅行,都太‘精致’了。”她对陆沉说,“在这里,我才第一次,如此真切地感受到,‘活着’本身,就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第三天,他们再次回到石头城,去触摸这座城市历史中最沉重的一面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们来到了曾经的奴隶市场遗址。如今,这里已经建成了一座圣公会教堂,但在教堂的旁边,依然保留着当年关押奴隶的地下室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们跟随着向导,走下狭窄的石阶,进入了那低矮、潮湿、几乎没有光线的地下室。向导介绍说,在奴隶贸易最猖獗的时期,这样一个小小的、不到二十平米的空间里,要关押五六十名奴隶,让他们在这里等待被拍卖或运往海外。

        柳如烟站在冰冷的石室里,看着那条用于冲刷排泄物的石槽,和墙上用于拴住奴隶的铁环,感觉一股寒意从脚底升起。她几乎能想象到,当年这里充斥着怎样的绝望、恐惧和痛苦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