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来二去,各个车行轿铺都暗搓搓摆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“镇店之宝”。
提到自家的“镇店之宝”,马夫们很有些与有荣焉。
顾闲想起有次几个食客在讨论马车的问题。
说欧美流行的都是四轮马车,而中国古代也不是没有四轮马车的出现,但大体还是以两轮马车为主。
那几个食客大多都是出去“开眼看世界”过的,在饭桌上吵得很激烈,最后得出的结论是,中国的人力太便宜了。
畜力不够用,我们用人力不好吗?一天几个窝窝头就能糊弄,可比牲畜好打发多了。
于是各种科技发明都成了无用的“奇技淫巧”,货物可以让人扛,木材可以让人扛,连轿子都可以让人抬。
等到洋车进来了,最先遍地开花的竟是黄包车。那也是人拉的,便宜,大家都舍得掏几个钱坐一趟。
人力太便宜了,人就不值钱了。
当年有蛇头送了不少劳工去海外打黑工,别人觉得工钱太少罢工不肯干,东方劳工展现了吃苦耐劳的特质,口中说着“总要吃饭的”,什么活都肯干,再少的工钱都任劳任怨。
得到的回报是什么?越来越艰苦的工作,越来越少的工钱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