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纲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,有崇敬,也有深深的感慨。
“后来,我渐渐长大才真正了解了这位吕公。他早年追随王荆公(王安石)锐意变法,是熙宁新法的得力干将。可元祐更化,新法尽废,他也被打为‘奸邪’,流放贬谪…待到哲宗亲政,绍述新法,他复起,在河东、鄜延经营边事,数次挫败夏人的进犯,何等功业!可惜哲宗皇帝早逝,端王(赵佶)继位…吕公晚年,又遭变故,儿子被流放沙门岛,他自己也再次被贬斥监管。”
仿佛回到了十余年前那个同样寒冷的傍晚。
“大概是大观三年(1109年),我曾在庐州(合肥)见过吕公一面。那时他已垂垂老矣,须发皆白,住在一处简陋的院子中,身边只有一两个老仆。我去拜望他老人家,谈起国事。”
“老人拉着我的手,那双曾经挥斥方遒的手已然枯瘦嶙峋,却紧紧攥着不肯松开。他说:‘伯纪啊,老夫这一生一直在败,年少时庆历新政败了,中年时熙宁变法也败了…如今蔡京等人主持的所谓‘新政’,老夫冷眼旁观。”
老人浑浊的眼中满是悲凉和洞穿世事的清醒,“从中,我看不出半点富国强兵、兴利除弊的真心!有的,不过是借着安石公的名头,行伪变法真敛财之实!只为满足官家那无边无际的奢靡享乐!”
李纲的声音微微发颤,复述着那位饱经沧桑的老臣最后的肺腑之言:“吕公说:大宋的弊病,早已深入骨髓!土地兼并如虎狼,达官贵人高利贷如同附骨之疽,官商勾结盘剥百姓,军队武备废弛…积重难返啊!
我们这些人终究没能扭转这颓势,最后,老人仰天长叹,那叹息声里有无尽的遗憾和悲愤:‘王介甫啊王介甫,当年我们共谋民不加赋而国用饶、重塑士人精神的志向,何以,何以竟走到了这般田地?嗬嗬…’
第三十五章各有稻粱谋(三)
他凄凉地笑着,如今太学中那些所谓的新学门徒,又有几个敢堂堂正正说出自己是介甫兄的门生?人人讳莫如深!曾经的雄心壮志,欲改天换地的万丈豪情,终究…终究被这世道碾成了尘埃!”
李纲闭上眼,还能感受到老人手上传来的冰凉和绝望的颤抖:“吕公最后对我说:‘天下已到了倒悬之际!未来如何就看你们这一代人的脊梁能不能挺直了!’说完,他便颤颤巍巍地走回他那破败的小院,口中还在喃喃念叨着那些故人的名字,介甫、子厚(章惇)。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