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的目光直视着何宇,开口的瞬间,身后便自动浮现出一块巨大的虚拟光幕,上面瀑布般流淌着密密麻麻的数据和复杂的结构模型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何校长,你好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,带着一种常年发号施令的穿透力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我在最新一期的《华夏科学》上,拜读了你署名的那篇关于‘地外生存基地可持续生态循环系统’的论文,深受启发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孙建国院士伸手指了指身后的虚拟屏幕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论文中提到的‘闭环大气再生’技术,通过等离子体催化和固态氧电解耦合,真的能将氧气转化闭环率稳定在98.7%这个理论极限值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他的问题精准而致命,直击技术核心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还有,你提出的‘多源智能电网’概念,在月表昼夜温差超过三百摄氏度的极端低温环境下,它的同位素温差电池与薄膜太阳能阵列之间的能源调度算法,如何保证其稳定性与冗余度?”

        一场完全不对等的对话。

        一边,是国家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,国宝级的战略科学家。

        另一边,是一个尚未建成的大学的年轻校长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